gaoshengkeji@163.com
“現在國產的機器人本體企業對于國產的核心零部件接受程度明顯提高了,大部分企業都表示愿意試一試?!痹谡f這句話的時候,姜勤安臉上有些許的安慰。
比起之前本體企業將國產減速機完全拒之門外,連送樣的機會都不給的情況,現在的情形對于一些新進入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姜勤安所任職的蘇州奇步就是一家即將推出自己研發的減速機產品的新晉企業。
而像蘇州奇步這樣打算涉足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并期待能夠借助這一波浪潮起航的并不在少數。2017年,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突然爆發,讓不少業內人士都始料未及,缺貨問題接踵而至,國產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也迎來發展機遇,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催生了新一批的試水者。
“聽說那家做本體的機器人企業也要開始做減速機了?!?/p>
“我們也開始自主研發減速機和控制系統了?!?/p>
“必須要自己研發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才能有成本優勢。”
最近,這樣的聲音不斷從機器人行業傳來。這似乎預示著,核心零部件雖然是機器人領域最難“啃”的部分,也有越來越多的國產機器人企業打算正面出擊了。
入局者增多
根據GGII調研顯示,基于市場的旺盛需求和自身成本的考量,不少廠商已開始切入減速器領域,預計未來中國市場減速器入局者將進一步增多,產品價格將加快下行速度,進而促使到機器人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除了新進入的企業之外,比如大族諧波傳動,也有很多原先做機器人本體的企業也開始推出減速機產品,比如廣州啟帆;更有一些機器人企業透露正在突破減速機核心技術瓶頸,比如同川科技、華盛控和歡顏自動化。
去年,廣州啟帆宣布自主研發減速機,而現在,廣州啟帆已經自有精密傳動部門,能夠自行研發生產背隙超過激光切割行標3倍的行星、諧波與RV減速器(精度≤ 1弧分),據悉,目前啟帆90%的機器人都是采用自主研發的減速機。
在今年大大小小的展會上,新增的國產核心零部件產品明顯多了。英威騰智控、清能德創、埃斯頓、匯川技術、固高科技等企業都推出了新的產品。
不可否認的是,要真正實現機器人的國產化,就必須實現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人企業對核心零部件的布局,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v觀國產先鋒企業的發展路徑,我們不難看出這一點。
早在2015年,新松就在公告中透露了要突破減速機、控制系統、伺服系統三大關鍵零部件技術,而在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新松推出了SIRC 2.0智能機器人控制器。
除了自主研發,還有一種方式是并購。在今年機器人行業的重大兼并購事件中,涉及核心零部件特別是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比如埃斯頓收購的TRIO (翠歐)以及埃夫特收購的ROBOX。
國產化進程加快
在以往的采訪中,《高工機器人網》也碰到過這樣一些人,他們拒絕談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認為這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傷痛”,但這的確又是不可繞開的一個話題,有些業內人士也相信在揭開“傷疤”后,總會迎來“痊愈”的時刻。
這一波的浪潮,似乎讓“傷痛”減輕了一點。
今年以來,國產核心零部件企業頻繁被爆出的好消息似乎是一個個信號,而產銷量的節節攀升也預示著,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跨過去,就是新的“跑道”。
作為國產諧波減速機龍頭企業,綠的諧波在今年實現了高速增長,2017年蘇州綠的減速器出貨量同比增長近100%。綠的擁有價格、貨期、售后服務等優勢,在中國市場上,綠的諧波減速器已對外資廠商造成一定的壓力。
綠的副總經理李謙表示,伴隨著整個機器人產業持續升溫,明顯感受到客戶對國內企業越來越信任。
事實上,2017年,國產主要減速器廠商銷量增長明顯,幾乎都實現了翻番。2017年,南通振康減速器出貨量較去年增長約120%,南通振康的RV減速器已被埃夫特、凱爾達、歡顏等機器人廠商部分采用。
“隨著設備差異化程度越來越小,全球采購進程加劇,國產減速器成本優勢日漸凸顯,我們相信機器人關節減速器國產化指日可待?!本勐C器人營銷副總經理汪東在接受《高工機器人網》的采訪中表示。
形勢向好的不僅僅是減速機領域,在匯川技術發布2017年半年報中,匯川技術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9.37億元,同比增長32.24%,實現歸母凈利潤4.29億元,同比增長10.31%。其中,通用伺服系統實現銷售收入3.4億元,同比增長120%,是增長幅度最大的業務板塊之一。
清能德創總經理湯小平也透露,今年清能德創的銷售額比去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其原因是得益于市場環境發生的變化,國內設備廠商開始主動進行升級換代,因此對高性能、價格又比較適中的伺服產品需求量較大。
在控制系統領域,今年新品頻繁被推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今年的9月,由浙江智昌實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控制器一經發布,川崎機器人便與其簽訂了1000臺控制器采購合同。國產控制系統能夠用在外資機器人產品中,這對于國產的核心零部件來說是莫大的鼓舞。
目前,中國控制器市場基本由國產與外資平分,隨著國內企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國產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一系列的信號似乎都表明,國產核心零部件的春天已經來臨?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實現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撬動長期以來被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出路究竟在哪?在后續的報道中,我們將會為您呈現更多業內的聲音。